还记得没有手机平板的年代,孩子们是怎么疯玩的吗?今天咱就来唠唠上海70后的童年游戏,保准让你看得手痒痒想试试!
一、弄堂里的"课":跳皮筋
核心问题:为啥一根皮筋能玩半天?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就一根自行车内胎剪成的皮筋,从脚踝跳到头顶,花样比现在健身房的课程还丰富。规则简单到哭:
- 两人绷皮筋,一人跳
- 高度分"脚踝-膝盖-腰-胸-脖子-头顶"六级
- 跳错动作或踩线就换人
我表姐当年能跳到"举"双手举过头顶的高度),现在想想简直杂技演员水准。最绝的是边跳边唱:"小皮球,香蕉梨,马兰开花二十一..."这调子现在还能脱口而出。
二、男孩子的"游戏"打弹子
玻璃珠怎么打出江湖地位?
首先要搞到"好货":透明的"水晶弹"最金贵,带花纹的"花弹"硬通货。玩法主要有两种:
1.
进洞赛
:泥地上挖五个小坑,先完成"一进四回"赢
2.
对抗赛
:打中对方弹子就能收缴战利品
记得隔壁小王靠一手"拇指弹射"弄堂,最后他妈发现他书包里藏着半斤玻璃珠...咳,这属于技术过剩引发的家庭矛盾。
三、全年龄段的狂欢:捉迷藏
没有GPS的年代怎么藏?
上海弄堂简直就是为捉迷藏设计的立体迷宫。高端玩家会开发:
- 灶披间柴堆(带胡椒味特效)
- 倒扣的洗澡木盆(需提前憋气)
- 邻居家的脚踏车棚(容易被大爷举报)
最绝的是我们发明了"救人"——被抓的人只要碰到"老家"杆,就能集体满血复活。现在想想,这机制比某些手游的复活系统合理多了。
四、女孩子的"艺术创作"翻花绳
一根毛线能玩出什么花?
从最简单的""复杂的"伞"二十多种造型全靠十根手指头。必杀技是双人配合翻"长江大桥"失败率高达90%,成功了能吹一个礼拜。有个冷知识:玩这个最怕遇到手汗多的搭档,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...
五、危险系数最高的:斗鸡
单脚打架算什么操作?
把左腿盘到右腿上,像袋鼠一样蹦跳撞击,直到对手倒地。别看规则简单,这里头讲究可多了:
- 体重大的适合"碾压式" 灵活的玩"偷袭流" 阴险的会假装系鞋带突然进攻
- 踢瓦片要控制力度(踢出格就完蛋)
- 单脚跳时保持平衡(晃三下不算违规)
- 转身动作要流畅(卡住就得重来)
- 排头要选下盘稳的
- 中间塞几个"重量级选手"- 队尾必须安排"定海神针"有次把晾衣绳当拔河绳用,结果...后来我们修了三天晾衣架。
我们班主任当年没收的"鸡冠军"状(用练习本画的),现在应该还在学校档案室留着呢。
六、最费鞋的游戏:跳房子
水泥地上画格子有啥魔力?
用粉笔或砖块画个"房"块扁平的瓦片就能玩。关键技巧在于:
有个都市传说:能连续完成十轮不失误的人,期末考试能拿满分——反正我是没验证过这说法。
七、集体荣誉之战:拔河
麻绳为什么是弄堂必备品?
放学后的保留节目,输的那队要集体请赢家吃赤豆棒冰。战术很重要:
看着现在小孩捧着iPad的样子,总觉得他们错过了什么。这些游戏教会我们的,可不只是娱乐——跳皮筋练协调性,打弹子培养策略思维,捉迷藏锻炼观察力。最重要的是,和活生生的人一起疯跑大笑的快乐,是任何电子设备都给不了的。要不...这个周末约老同学重温下童年?